2019年03月12日 星期二
“重慶市杰出英才風采” 丨 李長洪:智障孩子和精神障礙患者的“知心姐姐”
日期:2020-11-30
李長洪。記者 解小溪 攝\視覺重慶
11月23日,記者走進“藏身”于渝中區華福巷某居民樓內的重慶市冬青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面照片墻——白墻上懸掛的一張張關于中心開展各類社會服務的現場照片,滿是歡樂笑容。首屆“重慶市杰出英才獎”獲得者、冬青社工服務中心主任李長洪就在這些笑臉人群中。
李長洪今年34歲,2008年,她從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畢業后,進入一家智障人士職業康復訓練中心,正式開啟了社工職業生涯。
“在那里工作三年,我接觸了近200余名智障人士,直接服務了100余名。”李長洪回憶道,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教有智力障礙的孩子基本生活技能,比如叫他們起床,教他們穿衣服、疊被子、吃飯等,對于障礙程度輕一些的孩子,還教他們做簡單的手工,“孩子們每學會一項很簡單的生活技能時,都能讓我感到欣慰與知足。”
一段時間下來,從孩子們無人理睬她的問候,到與她熱情擊掌回應,李長洪的努力終于讓這群孩子懂得了尊重和友愛,并成為他們眼中的“知心姐姐”。
隨著我市社工事業的發展,2013年,李長洪來到了重慶首家民辦社會服務工作中心——重慶市冬青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擔任項目主任,主要負責社區精神衛生社會工作。
由于這個領域的特殊性,李長洪在國內幾乎找不到可以借鑒的服務經驗,只好自己摸索。
“精神障礙患者個人的服藥管理、情緒和家人關系的疏導,是我們幫扶的重點。”李長洪說,精神障礙患者行為情緒不可控,隨時可能神神叨叨、自言自語,甚至還有攻擊性,這給工作帶來很大的挑戰。
“剛開始,有些家屬不太理解,他們在長年累月照顧精神障礙患者的過程中心情不好,還要擔心患者老了以后怎么辦。我無數次被服務對象及家屬拒絕和懷疑,甚至還遭遇放狗咬、被當成騙子而報警等尷尬。”李長洪說,在這種艱難的處境下,她也沒放棄,以真誠贏得服務對象及家人的信任,為500多名精神障礙患者建立了基礎檔案,開創了以患者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平臺、以醫院為支撐、以社工為紐帶的服務模式,為在社區康復的精神障礙患者提供相應服務。
在工作遇到困難時,李長洪總會安慰自己“再用心一點,就會有所改變”。她告訴記者,看著服務對象和家屬身上點點滴滴的改變,心里很溫暖。而這份溫暖源于服務對象及家屬的認可,更源于對社會工作的堅守。
今年是冬青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成立的第十年。如今的李長洪思考得更多,不再只聚焦于患者個人及其家庭的需求和發展,還關注起他們與整個社區、社會的互動和融入。
于是,李長洪和團隊合作出版了《扶貧社會工作服務指南》和《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服務指南》兩本專業書籍,推動編制了《社區精神衛生社會工作服務指南》和《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服務指南》兩條地方標準,讓精神障礙患者、社會矯正人員,以及他們的家庭更加了解相關政策信息和相關單位所提供的服務;以社區矯正對象為原型拍攝的微電影《少年張望》,引導社會大眾更多了解社區矯正人員這一群體,并消除對他們的歧視,獲得公平待遇。
談起這次獲評英才獎,李長洪十分謙虛。她說,相對而言,社會工作的知名度還不夠高,所以當同行得知這個喜訊后,都非常振奮和激動,“這激勵著我們要以更加專業、負責的態度投身社會治理的大格局中,服務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重慶日報)
責任編輯:馮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