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12日 星期二
講好重慶英才故事③|何舉剛:堅定走智能化之路 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實現新突破
日期:2021-11-17
何舉剛。受訪單位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發
1991年,23歲的何舉剛剛畢業,出于對汽車行業的濃厚興趣,他來到長安汽車成為一名汽車工程師。此后30年,他的人生和長安汽車的自主創新及技術變革之路緊密相連。如今,長安汽車正在經歷“第三次創業”,其“十四五”規劃及 2030愿景雄心勃勃:將軟件能力和效率打造為核心競爭力,堅定不移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打造“新汽車+新生態”產業公司,向世界一流汽車企業邁進。
為講好重慶英才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的生動故事,重慶市推出英才人物系列報道。近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專訪了重慶英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何舉剛:在他心中,長安汽車“智能化”的未來將是一幅怎樣的圖景呢?
轉型升級 不僅是汽車
初入長安汽車,何舉剛第一個研究課題是“去化油器”,接著又成功研發長安第一套怠速啟停系統;再后來,他從電裝和整車“跨界”到了汽車智能化這個全新領域,開始和車聯網、自動駕駛等智能化汽車技術打交道……何舉剛認為,專業跨度固然存在,作為一名汽車科技工作者,必須以更大的格局、更寬的視野擁抱本輪產業革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助力公司打造新動能、培育新增量,實現新的突破。
2016年4月,在一場由重慶到北京共計2000公里的超遠距離自動駕駛測試之后,長安汽車自動駕駛技術正式走進公眾視野;2018年8月,長安汽車發布“北斗天樞”戰略,宣布從傳統汽車企業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轉型,在智能產品方面攜手騰訊、華為、博世、百度等企業,積極拓展智能網聯生態、攻克自動駕駛技術,還斥資43億元,投用了智能技術全球研發中心。2020年上半年,搭載L3級智能駕駛技術的長安UNI-T成功實現了國內首個L3級智能駕駛量產體驗,長安汽車智能駕駛技術再度引發行業關注。如今,長安已手握200余項智能化核心技術,開展多項智能化合作項目,成為自主車企中智能化的佼佼者。
對此,何舉剛感受頗深:“最近幾年,公司對智能化的戰略定位越來越清晰,對智能化技術研發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何舉剛介紹,目前,長安汽車在重慶、美國底特律等地均已設立了專門針對智能化技術的研發組織。
其中,位于重慶的智能化研究院主要負責產品定義、工程化開發和驗證工作,底特律研發中心則主要負責智能駕駛技術研發。國內外各研發中心協同聯動,為長安汽車智能化研發工作打造了健全的體系。從組織架構上來看,智能化研究院經歷了從研發體系的一個細小分支到公司獨立的研發平臺的轉變,從人才、規模、團隊建設等都緊跟企業戰略方向轉移,不斷發展壯大,從一開始的9個人逐漸增長到目前的1000余人,未來也將持續引進與培養人才力度,建立適應戰略的人才庫。
企業發展 人才是關鍵
“長安汽車智能化的發展,與重慶傾力打造‘智造重鎮’、建設‘智慧名城’背后良好的政策和大力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密不可分。” 何舉剛說。近年來,重慶市開展人才工作精準施策探索,出臺《關于推進人才工作精準施策的指導意見》等制度,在長安汽車施行“一企一策”, 給予公司高端人才獎補、重大項目配套支持和新產品開發經費支持等幫助,整合政策資源對公司智能網聯發展進行精準、系統支持,促進我們以更大的力度培養人才、引進人才,促進汽車智能化領域的科技創新不斷突破。尤其在科研支持上,推行人才項目經費“包干制”,允許“重慶英才計劃”入選者自愿申請將研究項目作為市級科研項目,實行項目自主選題、自主立項、自主管理、自主結題,充分給予經費管理自主權,有效打通人才計劃和科研項目通道,給予企業科研支持,助推長安汽車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目前長安汽車以智能駕駛、智能網聯、智能交互三大領域技術為支撐,實現智能網聯運營,分階段打造智能汽車平臺,實現IACC、APA5.0、智能語音、飛屏互動等70余項智能化功能搭載在量產車型上。
回望20年前,中國汽車產業在技術上尚處弱勢,那時的挑戰多在于如何對標、如何實現質量、性能等基礎性的既定目標,可以解讀為一種“追隨”的確定性。“但今天,中國汽車產業在智能化等多個前沿技術領域都在‘領跑’,以往那種‘照瓢畫葫蘆’的所謂‘從容’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作為探索者對未來的‘焦慮’。”何舉剛說,這種處境,何嘗不是一種美好的體驗?
責任編輯:葉心怡